援鄂护士个人事迹简介集合4篇


护士 2024-01-23 23:34:26 护士
[摘要]护士被称为白衣天使。1914年,钟茂芳在第一次中华护士会议中提出将英文Nurse译为“护士”,大会通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援鄂护士个人事迹简介集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www.zhmsjx.com--护士】

援鄂护士个人事迹简介篇1

  一线天,因两壁夹峙,缝隙所见蓝天如一线而得名,又因景观奇特而闻名。疫情发生以来,近400万名城乡社区工作者奋战在65万个城乡社区的疫情防控一线,平均6个社区工作者守护着一个社区,每名社区工作者面对350名群众。1:350,这些在一线的社区工作者,前方要战“疫”,后方要守护群众,你们和你们一样在战“疫”一线的工作者才是最美的“一线天”。

  近日,总书记在调研北京市朝阳区安贞街道安华里社区强调,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在这场战疫中,能否守住社区这道最有效的防线,关键看你们。有你们坚守,所有社区就会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

  “云里石头开锦缝,从来不许嵌斜阳。”在战“疫”一线,你们如磐石一样坚韧。常说,身在其中,方知其中“味”儿。其实,在战“疫”一线的你们也有苦、也有累、也有烦,只是你们从不怕!

  战“疫”一线不怕苦,因为你们把这“苦”默默地落到了心底。越是饱尝苦难的民族,越能理解灾难的意味,我们是从苦难中走出来,一往无前的民族,你们的“根”就扎在这样的民族之上。越是历经沧桑的国家,越懂得自强的重要。在这个饱经沧桑的国度,除了勇往直前,没有退路,你们的“脚”就踏在这样的土地上。在战“疫”一线的你们,呈现出了“中国人”的脾气,“中国人”的硬气和“中国人”的志气。面对1:350,只有强大的内心才能盛下这样的“苦”,只有坚定的意志才能容纳这样的“苦”,只有举国的同心才能战胜这样的“苦”,这在你们身上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你们身上彰显得更加直截了当,在你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不屈的意志,中国昂然的毅力,中国惊人的品格。平生多磨砺,天地由我行。我们知道,你们把这“苦”默默的落在了心底。

  战“疫”一线不怕累,因为你们把这“累”渐渐地用到了极致。疫情就是命令。生长在这里就会坚决地守好这里的每一寸土地,这是你们对命令的“回应”。防控就是责任。工作在这里,就会勇敢地守好这里的每一块阵地,这是你们对责任的“回答”。累过极致,就不感觉累了。为了打赢防疫阻击战,无论风雨,你们连轴转、“开夜车”。每天醒来就同时间赛跑,排查、预警、管理、服务,恨不得如哪吒有个“三头六臂”,脚踏风火轮,化作“千手观音”,驱除这场“疫”魔,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过了白天与黑夜。众人捧柴火焰高,是源于来自不同层次,不同力量的累积。正如庆幸的是,我们处在可以让数据“跑步”的时代,很多地方已经运用这些技术,把社区工作者和一线抗“疫”工作者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你们集中精力、轻装上阵,心无旁骛战斗在第一线。

  战“疫”一线不怕烦,因为你们把这“烦”悄悄地躲到了静处。基层一线是群众的“天然”防线。记得在做村官时,一位退休的老村官告诉我,把基层工作做好,一个重要的方法是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要“耐”烦。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想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住,一方面,要坚持严防死守,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忽视任何一个角落;另一方面,要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安慰群众的腻烦心理,要安抚群众的抵触情绪,追本溯源,就是要“耐”烦。只有“耐”烦,才能守住这“天然”防线。反求诸己,在战“疫”一线的工作者也有“烦”,更需要安抚、安慰,只是你们在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把这种“烦”悄悄地带到了角落里,看一下家里人发来的信息,刷一下朋友圈,甚至是低声的抽泣几声,第二天黎明,你们还是接着干!

  “何人仰见通霄路,一尺青天万丈长”,瞩目仰望,你们就是那万丈青天!

援鄂护士个人事迹简介篇2

  在2020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新冠肺炎开始了。虽然来势汹汹,给我们的生活都蒙上了厚厚的阴影,但是这次的疫情却让全世界人都看到了中国人的力量与胆识。疫情如令,责任如山,在这场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团结、信念和责任感让全世界印象深刻。无数个感动的瞬间,温暖着无数颗心,无数个坚定的精神照亮了一座城,无数名党员干部坚守阵地,逆行而上,疫情爆发阶段,84岁的钟南山教授建议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而他却冲到了武汉抗议的最前线,有人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做为一名医护工作者,多么想向您学习,尽自己一份小小的力量。

  2020年2月9日凌晨,接到了去支援武汉的通知时,我积极的响应号召,主动请战投入疫情的救治工作。那一晚,我一夜未眠。想着终于有机会尽自己的一份力,同时间看到身边熟睡的孩子,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如此的平静且美好。我的眼睛湿了,不是胆小,是更加坚定,有大家才有平安的小家。早上,我如期来到医院上班,当接到单位确定援鄂名单中有我时,我那时激动的,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当时的心境。但我小心翼翼给母亲说出自己想去援鄂时。我的妈妈只是非常简单且淡定的告诉我,“应该去的,我会照顾好你的两个孩子”。我的泪水止不住。都是母亲,您的伟大与支持给予我的力量,让我更加坚定的迈出了这一步,非常感谢母亲理解与付出,我定不负国家,不负家人。带着医院领导同事们的信任与支持,和共同参与河南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的战友,大家喊着坚定的口号,坐上飞往武汉的飞机,这一路,我看到了不仅仅是河南的可爱战士们,也看到了祖国四面八方带着不同口音,却为了共同的目标来到这里的大部队。此时我们不分省份,相互给对方医疗队打着气,一句简单的加油都可能让我们湿了眼眶,我很自豪,荣幸成为这里的一员。成为和大家共同战胜新冠肺炎的战士。

  到达武汉后,我们进行了严格的培训与指导一个一个的通过,铁的纪律,军事化的管理,都让我们的心时刻紧绷。我们接管了武汉市青山区方舱医院。2月13日上午开仓,我第一次穿上,人们口中的最新潮的防护装备—防护服。防护服是我的战衣,一层又一层的口罩,一层又一层的手套。几层下来的帽子,几层下来的靴套,戴上坚硬护目镜,这一刻我就是战士,永不退缩,必须胜利。国家和民众的信任与期待是我的动力,平平安安是我对家人的回报。在方舱工作中,我感受到了武汉人民对我们的信任,感谢与支持,他们给了我太多的帮助,一点一点抨击着我的心灵,我能感受到大家的恐惧,孤独。在做治疗的时候,我们都会主动地消除他们的顾虑,多和他们沟通聊天打气,加油。曾经有一位患者轻声细语的问我“我能不能请你帮我个私人的忙”后来通过沟通得知他朋友的家人也住在这个方舱的A舱,我们是B舱,那位病人年事已高耳朵听力有问题,他的家人给他送东西打电话怕他听不到,想让我打听下这位病人的具体床位,我立马同意了,处理完手头的工作马上去查找,用纸条记下来交给了他,他对我微笑的点了点头,说了声“非常感谢”。我经常听到的话就是,“非常感谢有你们在”。虽然我们工作时穿的笨笨的,小小的动作都可能让我们汗如雨下,说话时也能听到彼此气喘的声音,但看到我的病人一个一个治愈出院,此时我和你们一样开心,我们一起加油,为了一个目标,早日与家人团聚,早日打赢这场阻击战。

  2020年3月9日迎来了一个意义非凡的好消息,青山区方舱医院顺利休舱,象征着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那天我看到一双双宛如明月的眼睛,闪闪发亮。这场战役把我们所有人凝聚在了一起,向自己证明,向家人证明,向国家证明,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在面对困难,我们万众一心,在全民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早日结束这场战役,当下的你和我,我们都是最棒的。我非常喜欢的一段话,“回忆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它生活在过去,存在于现在,却影响着未来。”愿未来我们再见面时,取下口罩,畅谈着彼此,让我们都看清那一张又一张美丽的面孔,重新认识彼此。

援鄂护士个人事迹简介篇3

  “今天正好是我的生日,特别有意义。”出发前,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管理部副主任张征说,“面对国家的召唤,我们义不容辞,必须挺身而出,携手并肩战胜困难。”。以下是豆花问答网和大家分享的抗击疫情,援鄂医护人员先进事迹材料参考资料,欢迎你的阅读及借鉴。

  抗击疫情,援鄂医护人员先进事迹材料一

  “武汉加油!我们来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主任袁雅冬满腔真情,2003年参加了抗击非典战斗,17年后她再度出征,并任河北省援鄂抗疫医疗队队长,“前面等待我们的是一场硬仗,但我们有信心和湖北人民一道,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今天正好是我的生日,特别有意义。”出发前,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管理部副主任张征说,“面对国家的召唤,我们义不容辞,必须挺身而出,携手并肩战胜困难。”

  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崔锦华深情地表示,“2003年非典时期,全世界守护我们90后。2020年,在这次疫情中,让我们90后守护这个世界!”

  1月26日20时20分,河北援鄂抗疫医疗队第一批队员坐上由北京西开往长沙的列车,奔赴武汉抗疫最前线。他们中间,有参加过抗击非典的资深专家,有年轻的爸爸妈妈,也有新婚不久的丈夫或妻子,但这时,他们只有一个身份:河北援鄂抗疫医务人员。

  “坚决完成任务!”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病区主任朱桂军说。

  “我们一定平安归来!”来自唐山市的队员们向送行人们使劲儿挥手。

  “要照顾好自己。”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党委书记王贵英嘱咐该医院参战的4名队员,“全院职工都是你们坚强的后盾,放心吧!”

  据悉,河北省援鄂抗疫医疗队第一批队员来自10家省直医院和11家市三级医院,分成普通患者救治、危重症患者救治和临床检验3个医疗队,涵盖呼吸科、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科、重症医学、呼吸重症、临床检验等6个专业,其中医生42人、护理人员93人、临床检验医技人员10人。

援鄂护士个人事迹简介篇4

  “患者竖起大拇指的那一刻,原谅我没忍住泪水”

  历数在黄冈的日日夜夜,张静静倾尽所能为患者着想,始终不曾懈怠。

  临床工作实战中,张静静发现因方言差异,山东医疗队和当地患者存在沟通障碍,她制作了护患沟通本,内含和患者交流较多的简易问答,语言不通时,医护人员拿出护患沟通本,患者一看便知。

  有患者必须使用吸入装置“舒利迭”,但该装置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需要患者对吸入方法熟练掌握。以前在医院里,张静静都给患者演示,但现在身着厚厚的防护服,根本无法演示。张静静很快把使用吸入装置的视频二维码介绍到病房,供患者扫描、学习。

  在病房里,张静静和同事负责的不仅有患者的治疗护理,还有饮食起居。除了药物治疗,病房一角还被设为“爱心加油站”,放着水果、牛奶、纸尿裤及生活用品,张静静和同事希望患者可以增加营养、提高免疫,早日康复。

  疫情在慢慢好转。2月4日,张静静在一线坚守的第11天,好消息终于传来,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张静静在手记中记录下那一刻激动难忍的泪水:“和年幼的孩子分离,我没哭;没能陪父母吃上团圆饭,我没哭;战场上累到颈椎病复发,我没哭;条件艰苦,没桌子用手端着吃饭,我没哭;一早晨抽30个患者的血,我没哭;为卧床的患者翻身换纸尿裤,我没哭;一天下来,脸上被口罩勒出压痕、压疮,我没哭;从隔离病房出来,全身衣服湿透,往下滴水,我没哭……”

  她接着写道:“但是当被患者集体点赞,当患者竖起大拇指的那一刻,原谅我没忍住,泪流满面;当看到患者治愈出院,与我们挥手告别,原谅我没忍住自己的眼泪。”

  在张静静眼中,“我们最渴望的,就是患者的平安,我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患者痊愈出院”。

  身处疫情一线,每天神经紧绷,张静静以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感动着患者,同时也收获着来自患者的感动。

  给一位50多岁的阿姨抽血时,由于血管不好找,张静静凑近看了又看,想尽量一次成功,避免增加阿姨的痛苦。突然,她听到阿姨说:“孩子,别离我太近,你们这么年轻,从山东老远到我们黄冈来,我不想把病传给你。”张静静感动之余,为阿姨举了不少患者病愈出院的例子,给了阿姨更多信心。

  “凌晨4点,当看到你们还在,我心里无比踏实。你们是暗夜中的一束光,帮我们找到归岸的路。”一名住院时间最长的患者从刚入院时的恐惧到逐渐康复,他感激张静静给了自己重生的希望。

  2月15日,张静静到黄冈的第22天,随着治愈患者日益增多,她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放松,终于睡了到黄冈后最好的一觉。

  这一天的手记中,她记下了一幅幅画面:患者出院时明媚的笑脸;患者发来的太多的感谢信息;退伍军人出院时敬的标准军礼——这些给了张静静更多信心。

  “我可能一辈子也忘不了,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有个女孩叫张静静。”不只一位患者这样说。

本文来源:http://www.zhmsjx.com/rudangzhuanzheng/66340.html

相关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