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工人窦铁成人物简介(锦集3篇)


工人 2023-11-21 23:11:21 工人
[摘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金牌工人窦铁成人物简介(锦集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www.zhmsjx.com--工人】

第1篇: 金牌工人窦铁成人物简介

战功赫赫的志愿军英雄王海

王宁: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架编号为079的米格15歼击机,在它的机身上绘有9颗红星,70年过去了,红星依然熠熠生辉。

颁奖词:

在朝阳下俯冲,迎着西风开火。空中的尖刀,以一当十;疆土的坚盾,巡天卫国。山河已无恙,祖国的雄鹰已飞得更高,你刻在机身上的星星,是战士们的巡航坐标。

人物事迹:

2020年9月19日,军地各界人士前往北京八宝山送别一位老人,他是空军上将、原空军司令员、抗美援朝一等功臣王海,人们缅怀他,缅怀70年前无数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英雄们。

1950年当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为了保卫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1年4月,作为志愿军空军入朝时,王海担任空三师九团一大队大队长,年仅25岁。

抗美援朝战争空战初期,美军的参战飞机多达1100余架,而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战飞机不足200架。美军飞行员飞行时间均在1000小时以上,而志愿军空军飞行员平均飞行时间不足100小时。

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边学边建、边打边练,每个人都在努力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技术,而无论技术全不全面,只要在空中与敌人相遇,每个志愿军空军飞行员都表现出不畏强敌的勇敢。

1951年11月18日,空三师9团16架飞机奉命升空作战,王海所率一大队6架飞机参加了战斗,他们迎战的是美军60多架F-84战斗机,在双方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王海和年轻的战友们毫不畏惧。当左前方的低空发现敌机后,王海果断下令攻击,他率领本大队飞机猛冲下去,从6000米的高空直接俯冲至1500米的低空,利用米格15战机垂直机动性强的优点在对方机群中反复近身穿插,敌机措手不及队形被彻底打乱,王海和战友们趁势发起猛攻,短短十分钟内,王海击落两架敌机,他所在的大队共击落5架敌机,自己则无一伤亡,打出了5比0的战果。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王海共击落、击伤敌机9架,因战功卓著,王海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他率领的空三师九团一大队共击落击伤敌机29架,战绩突出荣获集体一等功,被誉为英雄的王海大队。

今天,王海驾驶过的战机依然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机身上耀眼的红星代表着王海击落击伤敌机的战绩,也向后人展示着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而英雄们的丰功伟绩将被永远铭记。

第2篇: 金牌工人窦铁成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窦铁成,男,1956年出生于陕西蒲城。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电力专业,现为中铁一局集团电务公司供电安装分公司电力工、高级技师。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知识型职工标兵、铁道部火车头奖章、陕西省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被誉为“金牌工人”、“工人教授”、“技能大师”。

5月8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全国劳动模范、中铁一局电务公司高级技师窦铁成。

作为掌握现代电力施工技术的专家型工人,窦铁成这次回到母校,除了受聘担任母校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带头人、指导学校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建设外,还正式在高校收徒,郑宾等3名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青年教师在“劳模带徒”拜师仪式上为窦师傅端上“拜师茶”。3名青年教师表示,能拜劳模为师心情非常激动,希望以后能以窦师傅为榜样,学习他身上的进取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努力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知识和技能。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我们伟大的祖国,身处这样伟大的时代,每个人只要有志向、有追求、有奋斗,就一定能梦想成真。”从一名普普通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备受关注的“金牌工人”、“技能大师”、“全国劳模”,窦铁成30多年来的成长历程,激励着无数的青年学子,受到学子们的热烈追捧。

工作当中:勤学实干 立志成才

窦铁成1979年通过招工考试,成为中铁一局的一名铁路电力工,当时高兴得几个晚上没睡着觉,但他很快就有了巨大的压力。当看到图纸上各种各样的符号和圈圈、点点、框框、叉叉,看到电气化铁路上方密密麻麻如蜘蛛网的导线、变配电所内林立的构架和设施时,窦铁成才知道这里的工作不仅艰苦而且技术含量很高,才知道干好铁路电工一定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当看见师傅们对照那厚厚蓝图上的一根根线条布置出密密麻麻而又整齐的电路,按照一张张图纸的要求完成一台台设备的安装,通过一个个数据测算完成浩大的工程时,窦铁成打心眼里羡慕,心想着自己也要做这样的业务能手。

1981年7月,窦铁成有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他以不错的成绩考取了华县职工学校(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前身)电力专业培训班,同班学员大多是各兄弟单位推荐来的工长,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实践经验。窦铁成暗下决心,笨鸟先飞,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抓紧学习。培训整整进行了7个月,星期天,其他学员或探亲访友、或聚会玩耍,窦铁成依然把自己关在教室里苦读,他相信“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有信心就能产生勇气和力量”。窦铁成给在乡下务农并带着孩子的妻子写信说,“我不回去了,我要抓紧每一天时间多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结业时窦铁成的成绩名列专业第一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力变配电技术经历了多次升级。为了跟上科技的发展,窦铁成先后花费近万元购买技术书籍,利用工余时间进行自学,慢慢学会了办公软件应用,并且能用计算机分析查找设备运行的故障。日积月累,窦铁成记下了60多本、10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在浙赣铁路施工时,窦铁成和两名大学生一起完成了《牵引变电所施工工艺》和《电气试验作业指导书》。2009年,窦铁成和他的团队成功编写了《窦铁成变配电所安装与试验操作法》。

创新路上:敢为人先 勇攀高峰

在外人看来,变配电所施工就是照图纸安装,哪里有什么创新。其实不然,这些年来窦铁成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努力运用到技术革新之中。

西康铁路秦岭变电所,数百米规格不同的铝板材要加工成长短不等、角度各异的连接导线,按传统做法,既费时又不美观。窦铁成大胆设想,能不能用现场的废料,制作一个安装模具。于是,窦铁成自己设计,找来废料进行加工,研制了一套煨弯器,提高工效近5倍。

在北京地铁昌平线施工过程中,窦铁成发现地线支架的绝缘装置不合理,就反复琢磨,统计各种技术参数,连夜设计图纸,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新的电缆支架绝缘装置终于顺利诞生。监理和设计方对新产品十分认可,工友们说这种材料太好用了,不但杜绝了复杂的加工程序和加工过程中的有害气体对人体的损害,每套还将节约劳动力80%、提高工效4倍。这项发明在2010年12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证书。

2005年,在一次检查中窦铁成发现,乌鞘岭地区两个变电所电能计量出现了问题,他立即带领工友对用电线路和用户进行大检查。历经两个多月,多次翻越海拔两三千米的高山,行程几百公里,检查出漏计用电量1762万度,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近700万元。

30多年来,窦铁成养成了爱思考、勤动脑的习惯,对于工程的任何一个细节、任何一个技术难点、任何一个新设备,他总是细心琢磨、勤于钻研。窦铁成先后参加过京山、京秦、京九、京包、兰新、西延、西康、西南、达成、浙赣、东乌等铁路和京珠、泰赣等高速公路的施工,他所负责安装的变配电所,全部一次性验收合格、一次性送电成功,全部是优质工程。

荣誉过后:坚守一线 矢志追梦

“要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有用的技能,就必须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停地将新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然后在实际工作中学到更多新的知识。”30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窦铁成始终坚持在施工生产第一线刻苦钻研。从电磁保护到晶体管保护,从微机连锁保护到四电集成保护,从手工绘图到电脑制作,随着中国铁路电力变配电技术的升级换代,窦铁成也在不断地充实着自己的知识库,逐渐成长为能独立主持大型变配电所施工的专家型工人。

2009年9月,窦铁成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0年,窦铁成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今年4月28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在北京举行,窦铁成作为12名特邀代表之一参加盛会……当人们问起窦铁成对荣誉的看法时,他说:“荣誉只能代表过去,当掌声落下,我该放下手中的鲜花,珍藏起金色的勋章,叠起笔挺的礼服,回到火热的工地,回到朝夕相处的工友身边。”

如今的窦铁成,虽已年过半百,却依然不知疲倦地转战于全国铁路、地铁的电务施工现场,并在施工中不断创新着工作方法。窦铁成坦言,我们筑路人四海为家,施工条件艰苦,被称为“现代吉普赛人”,社会上有很多人都不理解。但我认为,幸福是对生活的一种体验和感悟,对我来说,当亲手修建的一个个变配电所成为优质工程的时候,就感到了幸福;当修筑的一条条铁路、公路、城市轨道把南来北往的旅客平安送回家中团聚的时候,就感到了幸福。

事业没有终点,学习没有终点,拼搏没有终点。30多年来,窦铁成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勤学苦干,实现了由实干型工人向知识型工人的跨越,走出了一条自学成才、岗位成才之路。

第3篇: 金牌工人窦铁成人物简介

三月二日,在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下,学校老师有幸观赏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朱晓晖的事迹。看完她的"事迹,我的内心久久不能释怀。这简直就是当代的张子骞,传扬孝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最好的“仁孝行于家”的事例。

古人云:天地有道为善,孝道之首为敬,敬道之首为爱,爱道之首为孝。朱晓晖与重病父亲的十三年相守将善、敬、爱、孝体现得淋漓尽致。

善,在词典里的意思是善良、善行,儒家亦称之为仁。孝,字典解释为孝顺,坚持奉养父母。

从事迹中我们不难看出朱晓晖的仁与孝。说她仁孝,是因为她知道父亲将她从小带大,她就要将父亲照顾到老。说她仁孝,是因为父亲突发脑溢血,生命垂危,她却不抛弃,不放弃。说她仁孝,是因为这一相守照顾,就是十三年载。

从父女俩蜗居在小小的只有十八平米的车库里,可知他们生活之艰辛。全家的生活来源仅靠着父亲微薄的一千多元的养老保险。雪上加霜的是父亲病重,医疗费用代价又极为昂贵,在这种艰难的局面下,她的丈夫和孩子都心力交瘁,离她而去,生活的打击愈来愈重。为此,父女俩只能省吃俭用,艰难度日,用爱写诗的朱晓晖诗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咬紧牙关。

为了节约开支,朱晓晖放下大学生的颜面,时常去菜场捡些废弃的菜叶。当我听到朱晓晖在短片中说:她在市场里看到折价的10元裤子和鞋子却舍不得买的时候,她和父亲在吃年夜饭只有四个菜还算奢侈的时候,我才能深刻的理解到他们生活的窘境。

然而,生活再窘迫,再困难,朱晓晖都没有放弃父亲,放弃这个家。她说:我爸活着,全家就是幸福。这句话深深地感动了我。当然她没有光说,而是用行动证实了为了父亲,放弃一切。为了敬守孝道,她无怨无悔。

“既然面对生活,就不要考虑那么多细节。”朱晓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饱含着深情,充满着坚强、乐观的斗志。因为在她的生命里,有着坚定的方向。

再看看当代的很多年轻人,他们的做法与仁孝大相径庭,父母将他们从小拉扯大,悉心照顾,然而等他们翅膀硬了,就变得相当绝情无义。对父母置之不理,更有甚至对父母非打即骂,丧尽天良。对比片中的朱晓晖,这些人良心何在,仁孝何在?

百善孝为先,在中国这个悠久的历史古国里传承千年,观当今之势,似有不兴之象。惟望天下仁人志士,顺天理,复孝道,共肃五伦。让仁孝行于家,行于国。

本文来源:http://www.zhmsjx.com/gongzuorudangshenqingshu/52757.html

相关阅读
为您推荐